
今年“三·八”節(jié)前一天晚上,瀘高的語文高級教師粟先群老師又照例收到了一個個熟悉的長途電話:“粟媽媽,節(jié)日好,兒子(女兒)給你匯報情況了,兒子還想聽聽你罵兩句……”其實,粟老師才30多歲,但是在那些已上大學或大學已經畢業(yè)的學生們的眼中,她對學生的愛早已經超過大姐姐似的關愛,她們更愿意叫她媽媽,更愿意自稱兒子或女兒,也更愿意聽到她的“罵聲”,逢年過節(jié)總要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給粟老師打電話問候最多的唐某某,卻是被粟老師“罵”得最多最“慘”的學生之一。他雖然成績優(yōu)秀,還當上了班干部,可是,由于平時父母慣得太多,屬于“抱大的一代”,使他養(yǎng)成了許多壞脾氣,從小受不得一點挫折,工作方法也簡單粗暴,在班上受到孤立,為此沒少挨粟老師“罵”,而且常常被“罵”得淚流滿面。但是,粟老師在“罵聲”中糾正了他許多不好的行為習慣,在“罵聲”中耐心地教給他管理班級的方法和處世的方法,使他漸漸地學會了怎樣當干部,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事,漸漸走出了被孤立的陰影。畢業(yè)時,這位學生干部真誠地對粟老師說:沒有你的“罵”,就沒有我的今天;從小學到高中,我最服的就是你。
粟老師愛“罵”人,但是她“罵”得藝術, “罵”得不傷自尊,“罵”得學生看到了希望,“罵”得學生不僅不反感,反而從心底里服氣。
粟老師愛“罵”,源于她對學生的愛,源于她對學生家庭的責任心。她認為,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一個家庭,如果孩子沒出息或品德糟糕,即使經濟條件再好也不幸福。因此她的治班原則是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給優(yōu)生以標高,給中等生以信心,給后進生以希望,絕不放棄一個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進步,最終成長為可用之才。為此,粟老師嚴格要求優(yōu)生,密切關注中等生,熱情關懷后進生,始終對每個學生抱有期望,讓學生在期望中健康成長。
對中等生和后進生,粟老師更多的是從心理、學習、生活的細節(jié)上給予關心。每有一點空閑,粟老師都要到學生宿舍看看,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困難;學生的母親過世了,粟老師帶著學生前往吊唁,給學生送去集體的溫暖;學生的成績跟不上,粟老師就給開小灶,幫助他盡快趕上來;學生與家長鬧別扭了,粟老師反復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學生理解家長的一片良苦用心;學生犯錯誤了,粟老師耐心為他分析錯誤原因和危害,幫助他逐步改正錯誤。
盡管粟老師對中等生和后進生給予了最多的關愛和最大的寬容,但在原則問題上,該嚴的還得嚴,該“罵”的還得“罵”。她讓學生明白,“罵”你,是因為你還有希望。有一個學生,貪玩好耍不愛學習,沒少挨粟老師“罵”,而且常?!傲R”得眼淚長流,但是,“罵”得多了,這位學生漸漸地克服了缺點,學習成績不斷進步。人家有了顯著進步,粟老師自然不會“罵”了。好長時間沒有聽到“罵聲”,那位學生不習慣了,心里空落落的,跑到辦公室去找粟老師問:“老師,你怎么不‘罵’我了?我是不是沒有希望了?”
粟老師的學生們服她,喜歡它,不僅因為他當班主任班帶得好,還因為他書也教得很好,課講得很生動。分到瀘州高中后,粟老師已經帶出三屆高三畢業(yè)班,每屆高考,她所教的班級語文成績都是年級第一,當然也是全市第一。教學能力強,自然使粟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瀘高,粟老師與學生關系之融洽是出了名的,不論是優(yōu)生、中等生還是后進生,沒有一個不喜歡她、依戀她的。每學期學校組織學生對班主任進行考評,粟老師總是獲得全票“A”。因為,粟老師能給學生“罵”出希望,“罵”出優(yōu)秀。這樣一個掌握“罵”人藝術的班主任,誰能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