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謝敏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常常在一堂課之后,我們總能找出這堂課的不足,問題可能是課堂紀律、教學設計、師生活動等等。曾聽人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之處就在于總是要上完課后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雖然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反思追求更好的課堂。下面我主要談談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學生的學習活動,分為課堂學習和課后學習,課堂學習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課堂上老師就是“導演”學生是“主角”,那么老師怎樣才能“導”好呢? “導”的關鍵就是要在課前做好設計,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去“演”。
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有時會發(fā)覺地理教學效果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我們設計的更多的是自己怎么講,由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所以教學時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同樣的內(nèi)容在不同層次的班級上,實驗班級能很好接受而平行班效果不好,我們需要在課堂引入、知識的引導和歸納上做調(diào)整。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宇宙環(huán)境是個重點,其中地球運動的意義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nèi)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zhuǎn)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呢?我做過不同的嘗試,在上2010級的平行班時,我讓學生認真預習、積極思考、然后分析圖表、歸納總結。但課后作業(yè)完成的效果不佳,下來多次和學生交流,學生普遍的情況是上課能聽懂,覺得挺簡單的,但是課后很快就忘了,遇到難題時不知道怎么入手。分析原因,對于平行班的學生,很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思考什么?這樣的課堂也是我的“一相情愿”,我以為這樣歸納的結論簡單明了,但卻忽視了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學生聽的很“熱鬧”,覺得很簡單,但沒有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思考,這樣得到的答案當然記不牢,更不能靈活運用。
在上2011級的平行班時,我調(diào)整了課堂的設計,課堂引入選取“貼近生活”的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你觀察自己在太陽下的影子,一天當中什么時候最短,一年當中什么時候最短?使學感知地理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的緊密性和使用價值。冬天與夏天,晝夜長短的變化有何不同?同學們由于親身經(jīng)歷過,所以對這兩個問題很快找到了答案。他們回答:自己在太陽下的影子時長時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這是因為地球的運動造成的)。在冬天時,早上第一節(jié)課下課天還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夏天,晝夜長短的情況正好相反。那么,同學們知道晝夜長短變化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嗎?
這樣的課堂引入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接下來我布置了幾個問題:
(1) 看圖思考,太陽直射哪個緯度?
(2) 哪個緯度晝長最長?
(3) 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
讓同學帶著問題閱讀文字和圖形,這樣學生知道該看什么,該思考什么?隨著問題的步步深入,問題也迎刃而解,結論的得出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這樣的設計將學習的內(nèi)容轉(zhuǎn)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做提示,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變化規(guī)律轉(zhuǎn)化為直觀的生活體驗,比一味的灌輸?shù)男Ч谩?/SPAN>
其實每個學生的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在教學設計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以求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消化知識,并且學會分析方法,比如可以在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有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完美。